在意大利找到了我的故乡。
这个故事起始于北京老城的失落和在他乡的再寻。
1998年至1999年,和很多中国的城市在当年和之后所发生的一样,北京正在经历除旧迎新的建设热潮。某天高中下课之后,西单路口的平房上踩踏着一只只钢铁猛兽,用爪或者牙把一栋栋经年的老建筑推倒。在那个年代,建设工程过程中,即使文物被拆除,也只能落个上报纸引发热议的结局,而不能阻止什么。十八岁的我手扶着自行车,看着从小记忆里的事物在眼前被彻底毁灭,惊恐莫名,哽咽无语。不知道站了多久,我离开了那个路口。
这样的事情并没有结束。随着经济的发展,蓝天、柳絮、鸣蝉、自行车,这些终于渐行渐远,以至年幼时居住的房屋、受教育的学校,甚至生活过的街道城区也都随着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而土崩瓦解或者改名换姓。转眼几十年过去,没剩下什么,只有自己的记忆看来模糊不清,又无从印证,在日益拥挤的城市里,成为了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失去了与自己文化和经验的确凿联系。
于是本能的冲动在向外寻找,寻找一丝一毫熟悉的气味印记。这种潜意识持续了很多年。在我们的旅行中,我也执着而不自觉的寻找着答案,直到到达了意大利的一个小村庄。
拔地而起的高山,环绕四周的森林,掠影而过的清风,穿谷奔腾的河水,古老的建筑,雨后的晴空,人们对于传统的自豪与骄傲,和发自内心的热忱。这些对于一个来自中国北方故都的人,是如此熟悉,正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对自然的体悟和对生命往复的赞美。就连在与意大利朋友的沟通中,都会得到同样的佐证:“意大利就是欧洲的中国”。这两个有着古老文明智慧和强烈多样性的国家,天然地能够互相理解。我对于在意大利的每一秒都感到欣喜和熟悉。
意大利已故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利(Michelangelo Antonioni)在1970年曾来到中国,并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Cina)的纪录电影。在影片中,导演通过旁白描述着自己的观察:“这里看上去既不焦虑,又不着急。”时过境迁,当我们踏足意大利的城市和原野,与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在互道早安中开始一天的生活时,大概也是有了与导演共同的看法。这次轮到我们从中汲取养分。
我希望把这些对生活的热情和精神上的深沉多少带回到自己生活的故乡,让北京得以从加速度的兴奋中得到片刻喘息,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不仅仅是在物质意义上。
美好是美学意义上的形容,是基于所有的经验和文化的沉淀,而形成的气质。当我在试图说明和展示最能代表意大利传统与自然的葡萄酒文化以及最可能原封不动地奉上的生活经验时,文化与美学上的经验和体验是无法被独立割裂的,否则这些酒就失去了灵魂和其原本蕴含其中的真实故事。于是,我尝试记录关于意大利葡萄酒的一切,再试图还原和再现,让更多人能共同经历一遍这样深沉而美好的朴素。
我试图在图像、空间和文字间寻找平衡,创造不失从容的可读性。尽管这个时代里,长篇的文章已经被流行所摒弃,十几秒的视频和各种视觉刺激才是最受欢迎的快餐。然而选择与主流各行其道的形式的同时,与更多的人分享一些真正美好的体验和乐趣,用这些碎片拼贴一个真实而沉着的生活,不是更有趣和值得期待么。
这就是这个网站的由来。
写于2018年5月19日北京
刘嘉